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章 >

热点文章

国企改革“五种思维”不可或缺

2016-07-27 16:34:51   浏览量:

  

\

 

  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就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和国有资本做实、做强、做大的目标。

  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国有企业的本质是企业,企业的本质是盈利,但国有企业又带有“国有”的属性,不能简单等同于纯粹的市场主体,更不能只用利润最大化这一价值目标来衡量。

  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有“五种思维”要注意:

  一是注重战略思维,一张蓝图画到底。战略思维就是从宏观从全局考虑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从总体上说,国有企业要以主体价值最大化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价值目标。国有企业按照功能界定和分类,其价值取向有所区别,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必然的,但即便是商业类国有企业也不能忽略社会责任,不能唯利是图,只算蝇头小账。注重战略思维要具体落实到战略管理,而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战略规划要秉承使命、描绘愿景、分析透彻、谋篇布局。战略规划要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定力,一张蓝图画到底,不能随意“翻烧饼”。战略规划要有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落地生根,执行到位,又要及时纠偏,评估、反馈,修编、形成战略管理的闭环。

  二是注重历史思维,保持理性和警醒。历史思维就是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注重历史思维,就是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沿革的学习,总结经验教训,剖析经典案例。为什么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什么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什么要把分类改革放在首要位置?具体到微观主体,每一间国有企业在创立、发展、重组等过程中,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就要善于用历史思维,怀有敬畏之心,才能在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推进职业经理制度和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贴近实际,少走弯路;善于用历史思维,结合现实考量,企业才能在面对市场和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保持理性和警醒,抓出实效,做出成效。

  三是注重辩证思维,洞察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就是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经过30多年的历程,国资、国企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创新突破的难度很大。可是,越是面临困难,越要注重和增强辩证思维,不能在疑惑彷徨和左右摇摆中停步不前,丧失发展机遇。比如,功能界定和分类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明晰企业价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价值目标二元冲突问题。属于商业属性的国有企业更强调经济效益,公益属性的企业主要是保障社会效益。但是,强调经济效益并不是完全忽略社会效益,强调社会效益,也不能背离企业本职属性。

  四是注重创新思维,因时制宜开拓境界。创新是活力之源,是动力之源,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普遍来看,除了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攻关领域,国有企业一直缺乏创新的土壤。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地方国有企业特别是地市级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领域以及少数非制造类商业企业。当前,国家和省的层面国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1+n方案已经陆续出台,基层市场主体直接面对和参与市场竞争,应发挥首创精神。可以从证券化和上市为突破口,以分类改革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抓手,推进企业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整合,实现国资国企的强身健体、脱胎换骨,为持续健康富有竞争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是注重底线思维,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好结果。改革一定会面临利益调整,注重底线思维就是要增强预见性,把工作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底,处变不惊。要将底线思维融入企业决策运营过程中去,重要决策特别是投融资决策必须有风险评估和追偿问责机制。比如在改革改制过程中,若是涉及员工遣散和减员,要把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员工的合理诉求和对改革承受力的心理预期。以人为本不等于不能依法解聘,但是即便做不到“帕累托最优”,改革也要充分评估相关主体的承受力。改革总是要付出一定成本,底线思维并不鼓励谨小慎微和畏手畏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下,底线思维更多是方法论范畴。借“底线思维”不担当不作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改革态度,值得警惕。

  (作者:邵念荣 系中山市国资委上市指导办副主任、中山市交通发展集团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员)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本期编辑:武立娟、杜文科

Copyright 2016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6002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