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章 >

热点文章

关于华为创新的故事

2016-04-22 16:13:21   浏览量:

  

\

 

  我在参加15大报告起草时,有人向中央写信说,华为科技公司姓“资”不姓“社”。主要理由是,华为公司是非公有制企业,而且搞了职工持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我认为,这是改革中必须弄清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主动要求到深圳实地作了调研。时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他说:“我陪你一起去作调研”。经我们调研,华为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时,创始人任正非只有2.1万人民币原始资本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华为已成为立足于世界的领先企业。虽然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但她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税收和财富,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就业,职工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这样好的企业,应该作为改革的典型,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现在,华为公司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285的知名企业,不久前,世界最大的品牌咨询公司Jnterbrand发布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华为成为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排名第94位。2014年销售收入达460亿美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华为的秘密:为何整个世界都怕它?》引起了我对华为的思考。华为公司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通讯设备产业的领先企业?靠的是什么?我考虑有以下几点:

  一靠“领头羊”的引领。“领头羊”是谁?就是创始人任正非。他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该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曾因作出重大贡献而参加全国科学大会,1983年复员转业到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于1987年辞职创立了华为公司。任正非为人低调,实干兴业,内心没有“安然感”,他认为“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任正非是一个自我否定并把自我否定作为一种领导者关键气质的人。时刻考虑的是“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认为华为有今天是因为“15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和牵引”,而他不过是“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

  二靠体制机制。审批经济是出不了华为这样的企业。华为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改革为华为创造了宽松的体制环境,华为在20多年中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有了比较充分的自主决策权,所以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拼搏,在竞争中知道了什么是世界先进,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赢得胜利。华为坚持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有好的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华为实行了员工和客户利益分享制度,98.6%的股份为员工所有,而创始人任正非只占1.4%的股份。这叫什么所有制的企业?按照十五大报告所说,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新型集体经济,这样的企业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实行员工和客户利益分享机制,形成了“生命共同体”就是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和客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创造了无穷的潜力。

  三靠国际视野和国际战略。华为的国际市场销售额占到总销售的70%以上,华为的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和解决方案以及智能终端已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全球1/3的人口。华为已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典范。

  四靠创新驱动力和巨额研发投入。华为的激励机制,引发了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究,在15万员工中超过45%的员工从事创新研究与开发。华为在170多个个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中担任核心职位,已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6511件。华为对电信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等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以客户需求和前沿技术驱动的创新使公司处于行业前沿,引领行业的发展。

  本文来源:(节选自2014年12月11日高尚全教授在金融博物馆“江湖洞悉天下”沙龙上的《我亲历的中国改革的十个故事》演讲)

  本期编辑:武立娟、杜文科

Copyright 2016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6002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