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改革专题 >

改革专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如何发力  

2016-01-19 15:16:07   浏览量:

  “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17日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在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工作的重点是:

\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调控思路的重大创新。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经济发展、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城镇化、区域发展、生态环境、民生、资源配置、对外开放十个方面的“更加注重”,明确了新常态下工作的重点转向。

  二、企业成本要六个“降”

  “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2016年将通过六个“降”帮助企业降低生产、经营各个链条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降低电力价格,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三、提高财赤率强调“阶段性”

  2016年宏观调控政策总基调将保持稳定,但针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些新提法值得关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并明确要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针对当前既要适度扩大总需求,又要着力改善供给侧两方面的任务看,财政政策要承担更大的责任,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是必要选项。

  四、房地产去库存以“通”代“限”

  “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就化解房地产库存,就是治标治本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形成长期消费预期。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五、化解产能过剩要“闯关过坎”

  当前我国经济中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近期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工业价格持续回落,产能过剩是症结所在。一些行业的“僵尸企业”要得到有效妥善处置。为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化解过剩产能要在化解存量和控制增量两方面同时发力。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潜力,并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市场出清;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增量,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政策发挥兜底作用,减少给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

\

  六、扩大有效供给重在“补短板”

  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扩大有效供给,应着眼于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这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重要意义,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七、关键环节改革“齐发力”

  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对多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明确提出方向和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税体制改革,抓住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关键性问题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银行体系改革,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提高统筹层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些改革均突出了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将贯穿始终。

  八、调动各方积极性积聚合力

  强调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目的是在全社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有越来越丰富的人力资本,关键是如何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将富矿变为新的生产力”。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中央在战略上已做好了顶层设计,给地方留有改革试验空间。各地只要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敢闯敢试,就能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

\

  本文来源:国际商报

  本期编辑:单丙月、杜文科

Copyright 2016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60022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