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

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探析

2016-01-06 20:03:02   浏览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各方面成就斐然。中国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各国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有关中国的研究专著、报告大量出版,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04年5月11日发表的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该文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中国模式”,试图以此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我们不赞同“中国模式”提法,虽然海外学者的研究在有些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些特点,但并没有揭示中国能够平稳有序快速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真正原因。特别是他们对中国模式的研究和运用,总是伴有某种政治意味。同时,把已取得的发展经验叫做“中国模式”,有拔苗助长、牵强附会之嫌。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发展的标准样式。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已取得的成功经验还有待于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验,中国还要经历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在探索之中,这个阶段之中的任何模式,必定是“初级”的和不完善的。 我们并不反对研究中国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相反,认真和科学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是我们的责任。

  一、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的背景

  国外学者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开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探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吉尔伯特·罗兹曼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著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就集中分析、探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利因素及障碍。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在《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对多重样现代性的反思:欧洲的、中国的和其它的诠释》等著作中,从传统社会文化的秩序特征及中国社会变迁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的路向。海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其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关于“中国威胁论”,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伯恩斯坦和芒罗撰写的《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为代表,认为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带来威胁和混乱。“中国崩溃论”始于198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一说,认为中国的发展最终难逃苏东剧变的命运。2001年以来,针对中国经济的新论调又在国外盛行,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国际经济乌鸦”之称的克鲁格曼教授说,中国这个亚洲奇迹中的最大奇迹,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崩塌的神话。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提出,“与其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还不如说中国正在崩溃”。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还能保持稳定和快速发展使得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事实证明: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而且发展得很好;中国的发展不仅不是威胁,而且为世界和平增添了更多的保障。这一切,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乃至于美国和欧洲对金融市场的干预都被认为是在学习中国。

  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国际舆论界一种代表性的声音认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一党执政的格局不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障。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活动,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特大地震灾害,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肯定和赞扬。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尚存许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给世界留下如此众多和非同凡响的奥运遗产,光用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长不足以完全解释,“举国体制”无疑是这一切奇迹中的关键。还有学者认为,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聚焦特定的工程、项目、事件,往往可以形成跨越性、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同时还能形成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像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在奥运会上,单单是出动这么多的人力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企及,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财力方面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没有办法达到的。

  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是指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的,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指导,核心是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方案,代表了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苏东均遭到了失败:拉美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持续动荡;“休克疗法”则使俄罗斯等苏东国家遭受重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均倒退了数十年。特别是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的社会主义中国。据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二、“中国模式”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模式”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实践没有结束,“中国模式”的发展、完善就不会结束。“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

  一是独立自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管外贸依存度较大,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动,独立自主发展的实质始终没有变。就是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紧紧扭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就是在开放社会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一条自绝于人类文明大道的死路;盲目排外,任由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根本上背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顾实际国情的区别,简单复制别国模式,无疑是取乱之道;而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是获得对自身民族性格、历史方位、发展战略等主体特性的科学认识以及实现自身根本利益的必由之路。

  二是改革创新。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懈怠,不折腾。1978年以来,没有思想观念、生产关系、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和领导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大变革,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中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部分民众权益受到侵害、官员腐败现象严重等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甚至否定改革重走回头路,更不能改弦易辙,而应在不断增强改革决策科学性、改革举措协调性的前提下,依靠改革地不断深化加以解决。就是因地制宜,鼓励创新,不搞一刀切。正是如此,各地在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涌现出一系列带有本地特色的“模式”和“经验”,有力推进了各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显示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基础的中国模式所具有的内在活力和强大生命力。就是稳字当头,循序渐进,不搞齐步走。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也避免了诸如“休克疗法”带来的剧烈社会震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30多年改革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

  三是实践本位。就是实践第一,理论服务于社会实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不拘泥于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而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制定和推行各项战略部署。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客观看待共产党的时代任务、历史方位、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结构变化和特点,注重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坚持以历史、具体和实践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述,克服僵化思维和形而上学观念的影响,注重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就是坚持让实践说话,不搞无谓的争论。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今天,来自左右的有关改革实践及其理论的争论从未中断过,但这些争论在根本上都没有构成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干扰,原因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基本方针,不搞无谓的争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前人也没有具体论述,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探索。

  四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项关乎全局、影响深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首创之功。就是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发展依靠谁、为了谁,是一个决定发展性质及其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贯彻,不是对以往发展路线的否定,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纠偏,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得益于改革、受惠于改革,从而成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起步的,当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就自然地成为新时期新阶段人们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新形势下党和政府为切实维护、实现、发展人民群众各项基本权益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发展举措。我们把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完整地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模式蕴含的基本价值遵循。

  五是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一体,相得益彰。我国有56个民族,在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党的新时期民族政策指引下,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一国两制”的政治智慧,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治理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为新时期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更是这一哲学思想在国家社会建设和对外战略方面的生动体现。就是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多次不同的观点争鸣,我们注意区分学术与政治、思想认识与是非原则问题,注重在多元中寻求主导,多样中寻求共识,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各界关于改革发展的共识,最大限度地汇集了各方智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中国历来奉行和平共处、合作交流、互利共赢的对外战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时代条件已经不允许再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强盛的中国尽管是“大块头”,但不当头、不争霸的根本立场决定了它带给世界的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三、“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其世界意义

  “中国模式”目前正处在动态的发展和构建过程中,还面临着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看,主要有:经济增长质量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制约突出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部分官员腐败问题、社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就业压力增大等等。从国际看,少数西方大国不断加大对我遏制。霸权主义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更不愿意看到发展中国家放弃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而转向学习“中国模式”,想方设法阻挠中国发展成功。我们并不回避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而是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党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战略、新构想、新理念,就是对“中国模式”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中国模式”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引发了国际舆论的热议,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可,“中国模式”在发展完善中正彰显其世界意义。

  第一,“中国模式”表明,一国的发展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指社会由传统到现代、落后到先进、野蛮到文明的过程。中国的发展既没有采用“苏联模式”,也不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实行“全盘西化”。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我国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地推进改革,总体上保持了社会的有序、稳定。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不同,决定了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盲目照搬它国的经验只会落入“现代化的陷阱”。苏联改革的失败和拉美的经济倒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它也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和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这个礼物应该是现代西方的活力和传统中国的稳定二者恰当的结合体。”“中国模式”是在勇于创新、尊重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它启发世界上其他后发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不能迷信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二,“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从发展的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模式;从制度角度说,“中国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有落入低谷的时期,尤其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创。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国模式”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的条件下探索、总结并发展起来的,“中国模式”作为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再度复兴产生了示范效应,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是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经验。它不仅是中国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必将对在探索中前进的其他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暴露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自由资本主义的深刻弊端,“中国模式”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出现,为全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健康、鲜活的因素,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

  第三,“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面临着共同的现代化课题。因此,中国的发展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市场经济体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渐进式的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积极回应全球化和反思现代化过程中的成果,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在2004年曾撰文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意义。她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成功解决深刻的国内和国际矛盾的经验,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模式,更为它们发展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印度学者在比较中印发展模式时,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远远高于印度发展模式。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而印度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减少贫困、财富分配、人均寿命、识字率和电话普及率等方面,中国的表现都远远好于印度。当然,“中国模式”本身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的建构过程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既有待实践的检验,也有待“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勇于创新,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全球化趋势和世界文明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我们在对“中国模式”系统总结、客观分析,肯定所取得的各项成果的同时,还要总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妄自尊大,妄自尊大只会麻痹自己并引发国际社会的不安;我们也要利用研究“中国模式”的机会,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地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将会吸引世界更多的目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本文为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2010年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10056

  课题组负责人: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浑拥军

Copyright 2016 河北省改革战略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6002201号-1